1、病症:主要危害成株期叶片,并侵染种子、幼苗、茎、荚。病粒出生的幼苗子叶上出现圆形褐色病斑。后期还可能形成不规则形病斑。潮湿时叶背面病斑中央部分多生灰色霉层,是病菌的分生孢子。
2、防治方法:
(1)苗期较湿润多雨的地区,用50%福美双拌种,每100公斤种子用药0.4公斤。
(2)针对感病品种,生长茂密的豆田,在发病初期或荚和易感病期喷药,尽量控制籽粒上的病斑。常用药剂有40%多菌灵胶悬剂每亩用药100克,解农药药害残留或50%甲基托布津100克,兑水80公斤~100公斤喷雾。根据病情发展,间隔7天~10天,共喷2次~3次。
注意合理施肥灌水,用75%三环唑每亩25~30克,兑水50公斤喷雾,或用40%硫环唑每亩100~250克兑水50公斤喷雾。建议,对发病较重的田块,半月后应加防一次。
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,次年借风雨传播至寄主形成中心病株,其形成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。其在适温高湿,解农药药害残留有雨、雾、露的气候条件下利于发病,菌丝生长适温26~28 ℃,孢子形成的适宜相对湿度在90%以上,生长适温25~28 ℃,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~8 h[2-3]。温度适宜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,穿透稻株表皮,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。阴雨连绵,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,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,病情扩展迅速。
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,具体可分为苗瘟、叶瘟、节瘟、穗颈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,其中以叶瘟、节瘟、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[1]。苗瘟:由种子带菌造成,常发生于3叶前。受害后,苗基部变灰黑,上部变褐,若田间湿度较大,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(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)。叶瘟:根据病斑可分为4种类型,即慢性型、急性型、褐点型、白点型。
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,中央灰白色,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,叶背有灰色霉层,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,发展较慢;解农药药害残留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,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;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,叶舌、叶耳、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;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,一般不产生孢子。节瘟: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,后绕节扩展,病部变黑,易折断。穗颈瘟: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,造成枯白穗和秕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