苗期、大田期均可发生,主要发生于大田期。以叶片为主,也可危害幼茎,萼片等器官。叶片受害时,初期产生褐色水渍状小圆斑,周围有一很宽的黄色晕圈(本病的主要特征)。几天后,变成一个圆形或近圆形的褐色病斑,直径为1~2cm。如遇高温高湿天气,病斑会迅速增大,相邻的病斑愈合成不规则的大斑,并产生轮纹,有时病斑上会产生浅黄色的菌脓。天气干燥时,病斑破裂、脱落。
嫩茎或蒴果,萼片发病时,病部产生不规则的小斑,最初呈水渍状,以后变成褐色病斑,周围晕圈不明显。由于相邻病斑愈合后形成的大斑上有轮纹,所以常常与赤星病相混淆。 野火病与赤星病的主要区别是:赤星病的轮纹是规则的,以病斑最初的侵染点为圆心的同心轮纹,治疗植物病毒病就像松树横断面的年轮一样;而野火病的轮纹是杂乱的、不规则的,往往是弯弯曲曲的、多角的。
病菌可在病残体上越冬(存活9~10个月),治疗植物病毒病还能在许多作物(如大麦、小麦)和某些杂草根系附近存活(不引起侵染和病变)。初侵染源主要是越冬的病残体和被病残体污染的水源、粪肥。被侵染组织发病后,在病组织上可产生大量的菌脓,菌脓可借助于风、雨或昆虫进行传播,引起病菌的再侵染。田间N、P、K的施用量与野火病发生程度关系密切。在一定的施肥范围内,随N肥施用量的增加,野火病的病斑扩展速度相应加快;而随着P、K肥施用量的增加,则病斑的扩展速度迅速放慢。
野火病在15~37℃的温度范围均可发生,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8~32℃,潜育期4天左右。气候干燥,相对湿度低,野火病不发生或少发生。如果降雨多,湿度大,使烟叶细胞间隙充满水分,病菌就可以迅速侵入并治疗植物病毒病繁殖扩展,产生急性病斑导致病害大流行。暴风雨不仅有利于细菌传播,而且易在烟株上造成伤口,致使细菌侵入;烟田遭受冰雹袭击后,叶片上产生大量孔洞,病菌可以从伤口迅速成功地侵入,造成野火病大发生。